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仇鸿部长助理在中芬俄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10月30日10:20 赫尔辛基Marina会议中心)

尊敬的韦于吕宁部长,

尊敬的纳比乌琳娜部长,

尊敬的马克卿大使,

尊敬的各位圆桌会议主席

各位与会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赫尔辛基出席本次中芬俄经贸合作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向芬兰就业与经济部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作为主办方为本次会议所作的大量、细致的筹备工作。同时,也要感谢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给予本次大会的积极支持。借此机会,我也向来自芬兰、俄罗斯和中国的各位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希望本次论坛为与会代表和三国企业创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机会。借今天这个特殊的场合和机会,我想向各位简要介绍一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以及中国对于中、芬、俄三国合作的支持。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以上的快速增长,远远高于世界经济3.3%的平均增长率。截至去年底,中国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攀升至21738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加到1万8千多亿美元,为全球最高。中国累计使用外资达7800亿美元,是世界上累计使用外资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的贡献率超过12%。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口的净收入均增长了约5.7倍。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中国政治社会稳定,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劳动力和资金供给仍然充裕,成本优势依然明显,企业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还很漫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还不平衡、不协调,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为此,中国政府将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对外开放无疑是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是中国社会各界的共识。中国将继续深化这一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与芬兰、中国与俄罗斯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芬兰和俄罗斯均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近年来,我们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顺利,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首先是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中芬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104亿美元,增长28%。芬兰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在北欧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五年成为芬兰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年,中俄贸易额达482亿美元,今年将有望突破500亿美元。中国是俄第三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其次,三国间相互投资日趋活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芬兰的诺基亚、斯道拉恩索、芬欧汇川、通力、美卓等大企业继续加大对华投资,中小企业也正积极开拓中国市场。2007年11月,中俄政府签订《关于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为两国投资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俄石油、俄天然气集团、原子能公司、铝业集团和系统金融等大型企业对华投资也十分活跃。截至今年上半年,俄罗斯企业对华实际投资金额6.9亿美元,中国企业赴俄投资也达14.3亿美元。

  第三,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中芬在电子通讯、造纸、有色金属和环保等领域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中俄在油气、电力、核能、火星探测、纳米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一批重点项目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中芬、中俄间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为三方进一步开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女士们、先生们:

  中、芬、俄三国经济各具优势,各有特点。今天,我们三国的代表及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寻找和挖掘三国在各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和潜力,尤其是在林业、能源与环境、物流与运输方面的合作。

  我希望各位通过本次论坛探讨新机遇,寻找新方式,充分发挥我们各自在资源、市场、金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推进我们的相互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我们相信,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最后,祝在座的各位收获丰硕,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推荐文章: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